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古人的诗句里,早已蕴藏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道理。
近年来,在海南,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不断探索多种热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协同推进热带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向绿色要经济效益。
在“一多一少”间“化粪为宝”
5月25日,在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的尚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工厂里,微生物菌种在密闭的发酵罐里发酵,技术人员杨龙取出部分菌种进行稀释,并静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种的密度及活力。
不久后,这批微生物菌种将被投入至微生物发酵池,用于猪粪尿的分解,最终制成生物有机肥。
在公司一旁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里,经过这些有机肥的滋养,一根根绿色的藤蔓上挂着的火龙果果形饱满、光泽度高。
该公司副总经理余财权观察到,有一个怪现象困扰海南农业的发展:一边是环保压力大,畜禽粪污直排垃圾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一边是化肥减量增效压力大,农田亟需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肥少。
这一“多”一“少”间,意味着“商机”,意味着可以向绿色要经济效益。
“生物有机肥的来源是猪粪尿,通过加入微生物菌种,在生物发酵池经过3天左右的发酵,就能实现无害化降解禽畜粪污。”余财权说,通过生物有机肥的使用,整体农资成本降低20%。同时,有机氮替代化学氮85%以上,降低了化肥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
当前,该公司每年可吸纳3.5万吨猪粪,用于生物有机肥的制作,并直接用于火龙果种植。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体系。
多模式探索实现“减肥增效”
眼下,正是海南早稻收割的时节,收割过后的秸秆直接焚烧?农户们可舍不得。
近日,海口市琼山区红旗镇群壁村村民王秋花骑着三轮摩托车,载着满车水稻秸秆来到该镇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她所带来的约200斤“垃圾”,可以兑换40斤有机营养土。
红旗镇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投资建设方为海口京玉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陈柏钧介绍,有机营养土大约25天可形成,虫卵、有害物质处理均达标,可以用来种植水稻、瓜果蔬菜,改善土壤板结,很受周边种植户的认可。该堆肥点2021年12月运营至今,已处理210吨有机肥,现场还存有400吨堆料正在发酵。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趋势,目前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正积极探索一些技术组合模式,打造适合热带农业的模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勤奋认为,目前全省主推的有三种技术模式: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秸秆还田循环利用、畜禽粪便及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
白沙黎族自治县高峰村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产业模式,引入红托竹荪产业,构建了“林-菌-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李勤奋介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植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该模式具体做法是:在冬季抓住内地无法种植红托竹荪的市场空窗期,在橡胶林下种植红托竹荪;红托竹荪种植结束后,菌渣作为高营养的有机质在夏季种植渡淡蔬菜,这不仅能缓解白沙夏季蔬菜供给不足问题,还提高了菌渣的利用效率,减少蔬菜种植的化肥投入。
据了解,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支持儋州、澄迈、海口、屯昌等地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2021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7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配套。
同时,海南省高位推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工作,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连续7年负增长。2021年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同比分别下降3.4%、3.6%,完成年度下降3%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