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需要添加辅料才能将畜禽粪便高效、快速地发酵成优质的有机肥。只用纯畜禽粪便发酵会遇到很多问题,添加合适的辅料可以显著改善发酵过程和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
为什么需要添加辅料?主要原因如下:
-
调节碳氮比:
-
畜禽粪便(尤其是鸡粪、猪粪)通常氮含量很高(碳氮比较低)。
-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需要合适的碳氮比(通常在 25:1 到 30:1 之间最理想)。氮太多(碳氮比太低)会导致:
-
氨气挥发损失严重:造成氮素浪费,产生难闻臭味,污染环境。
-
发酵速度慢且不彻底:微生物缺乏足够的“能量”来源(碳源)。
-
-
辅料作用: 添加富含碳源的辅料(如秸秆、稻壳、木屑、蘑菇渣、枯枝落叶等)可以提高整体碳氮比,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能量,促进其快速繁殖和分解活动,减少氮损失和臭味。
-
-
改善通气性:
-
纯畜禽粪便(尤其是新鲜、含水量高的粪便)质地往往粘稠、致密、透气性差。
-
好氧发酵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透气性差会导致:
-
厌氧环境形成: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和有机酸,发酵缓慢,产生难闻气味。
-
堆体温度上升慢或不均匀:难以达到杀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所需的高温(55-65℃以上)。
-
-
辅料作用: 添加结构疏松、多孔的辅料(如秸秆、稻壳、木屑、花生壳、碎树枝等)可以增加堆体的孔隙度,改善通气性,保证氧气顺畅进入堆体内部,促进好氧发酵,快速升温。
-
-
调节水分:
-
新鲜畜禽粪便的含水量通常很高(70%-80%甚至更高)。
-
发酵的理想水分含量在 50%-60% 左右。水分过高会:
-
挤占孔隙空间,阻碍氧气流通,导致厌氧。
-
降低堆体温度。
-
使物料粘结成团,难以翻堆。
-
-
辅料作用: 添加干燥、吸水性好的辅料(如秸秆粉、稻壳、干燥的菇渣、木屑等)可以有效吸收多余水分,将整体含水量调整到适宜微生物活动的范围。
-
-
增加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质多样性:
-
某些辅料本身可能携带丰富的、有利于分解的微生物菌群(如腐熟的作物残体、腐殖土)。
-
添加不同种类的辅料可以增加发酵物料中有机质的多样性,有助于形成更全面、更稳定的腐殖质结构,提高有机肥的综合肥效和土壤改良能力。
-
-
改善最终产品的物理性质:
-
添加了合适辅料(尤其是纤维类)发酵制成的有机肥,其结构更疏松、不易板结、容重更轻,更有利于在土壤中施用、扩散和发挥效果。
-
常用的辅料有哪些?
-
农作物秸秆类: 玉米秸、小麦秸、稻草、豆秸等(需粉碎)。(最常用,碳源丰富,调节C/N比和结构)
-
谷壳类: 稻壳、麦壳等。(调节结构、通气性好)
-
木屑/刨花: 木材加工下脚料(注意避免含防腐剂木材)。(碳源高,调节C/N比和结构,但分解较慢)
-
菌渣: 食用菌栽培后的废弃培养基(如棉籽壳菌渣、木屑菌渣)。(含有一定菌丝体,利于发酵)
-
其他植物性废弃物: 花生壳、甘蔗渣、枯枝落叶、园林修剪物(粉碎后)等。
-
吸附性材料: 沸石粉、膨润土(少量添加可吸附氨气,减少臭味和养分损失)。
-
发酵菌剂: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辅料”,但添加商业发酵菌剂或腐熟堆肥(作为引子)可以快速补充优势菌种,加速启动和优化发酵进程。
如何选择和使用辅料?
-
根据粪便种类:
-
鸡粪、鸽粪: 氮含量极高,非常需要高碳辅料(如大量秸秆、木屑)来调节C/N比和水分。
-
猪粪: 氮含量较高,水分大,需要适量碳源辅料(秸秆、稻壳)和调节结构的辅料。
-
牛粪、羊粪: 本身碳氮比相对较高,纤维含量也高,但可能水分大、结构紧实。需要添加调节结构和增加孔隙度的辅料(如稻壳、碎秸秆),可能不需要太多碳源,或者需要少量高碳辅料(木屑)来平衡水分。
-
-
根据水分含量: 粪便越湿,需要的干燥、吸水性强的辅料比例越大。
-
根据易得性和成本: 优先选择当地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农业或林业废弃物。
-
预处理: 大的秸秆、树枝等需要粉碎或切短,以增加表面积,利于混合和分解。
-
混合比例: 没有绝对固定的比例,需要根据粪便和辅料的具体特性(水分、C/N比)进行调整。一个常见的经验范围是:辅料的体积比大约占混合物总体积的 1/3 到 1/2。目标是混合后物料:手握成团,指缝无水渗出,落地能散开。
总结:
添加合适的辅料是成功进行畜禽粪便好氧发酵堆肥、生产优质有机肥的关键环节。它解决了纯粪便发酵中碳氮比失衡、透气不良、水分过高三大核心问题,从而加速发酵过程、减少养分损失和环境污染、改善发酵环境(高温灭菌)、并最终提升有机肥的物理和肥力品质。可以说,辅料与畜禽粪便是堆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黄金搭档”。 在实际操作中,务必根据粪便种类和辅料特性,合理选择和调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