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养户到专业化
由于环保问题、鸡蛋价格问题等,我们发现之前的很多散养户消失了,于是很多人说散养户会消失,会走向规模养殖。我们说的散养户和规模化是以数量来分类的,而数量并不代表竞争力!这一点,在蛋价行情低迷的2021年已经被证实。规模化并不代表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更强。
而我们不应根据规模来分类,而应根据专业化来分类。我们这里讲的散养户,不仅是规模小,也是养殖不专业的一个群体。散养户养殖不专业,养殖业不是他最主要的收入,所以,被淘汰是必然。而专业化的养殖户,可能规模不是很大,但却有很强的竞争力。例如30000-50000蛋鸡场的专业户,养得好,管理的好,成本低,反而更有竞争力。所以,未来的变化之一,是从“散养户”(非专业)到专业化。
最近行业的变化,它的本质是不专业向专业过渡;专业的淘汰不专业的。而不是规模的淘汰散养的。
二、从数量型到品质型
最初养殖的盈利机会是满足“量”的需求。而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日俱增,对肉蛋奶的消费有了更高的品质需求。
今天很多的养殖者,生产依然是以数量和成本为导向,这其中盈利的空间很有限。大路货永远只能是微利,这是事实,是商界规律。而需求一旦疲软、行情小幅变化,很容易亏本。
三、从省钱思维到溢价思维
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当下养殖业的盈利本质:是养殖者赚养殖者的钱”。什么意思?是养得好的赚养不好的那部分人的钱;或者是成本低的,赚成本高的那部分人的钱。而不是去赚消费者的钱。
搞养殖而不是搞经营,因此思维受限:省钱的空间是有限的,稍微饲料波动,疫情出现,利润就没有了。而溢价思维,则是想着如何把好的肉蛋奶卖出更高的价格。说白了,省钱思维是养殖思维的体现;而溢价思维则是经营思维的注解。
四、从养殖型到经营型
常常给蛋鸡场的老板灌输这样的思维:“为什么会有“淘汰鸡”?因为他只盯着鸡蛋!为什么不是卖老母鸡,顺便卖点“副产物”鸡蛋?
如果是经营思维,那么就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筹划。
1、养什么样的品种产蛋率更高,死淘率更低?
2、用什么样的饲料料蛋比会更低?
3、 如何把老母鸡卖出价值?
4、 什么样的蛋品利润空间更大?
5、 如何通过建设品牌来实现品牌溢价?
6、 如何把鸡粪价值最大化?-把鸡粪加工成有机肥?
这种(经营)思维是把鸡场看成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工厂,而不是盯着鸡屁股下的几个鸡蛋。
五、做专而强的企业
深耕市场、深耕用户,做小做专,做强做大。大,不代表就活得久。短期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竞争力”,如果没有积淀,也会像昙花一样散去。日本,德国有许多小而美,专而强的百年以上的小企业。活的滋润,在他们的领域都是专业度很高,传承创新强。
六、做一个学习型的企业
市场是动态变化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市场变化,人就怕懒,人就怕自以为是,把心态放空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年龄可以变老,但思想不能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