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肥替代化肥会成为未来趋势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绿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对于农业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非常重要!
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
而且为限制化肥的使用,国家特地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减成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项指标。这标志着,今后各地化肥用量的增减会影响省级党政负责人的年度评价和五年政绩考核结果!!!
其实,一直强调化肥要被禁止存在很多原因!不同的专家也发表过很多研究的结论!
1、化肥利用率低下
我国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5%,而温室大棚内更低只有10%!肥料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中国农业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农田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5%左右。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分析指出,我国化肥用量是40年前的55倍。小编预估量一下,我们每生产9斤粮食就需要消耗1斤化肥。如果每个人粮食定量按照30斤/月计算,那么每个人每年因为生产粮食就消耗化肥40斤。因此,我们不得不“吃”化肥,尤其是我们的后代可能都避免不了。
2、化肥多方面影响土壤健康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所研究员陈能场在3年前就曾撰文提醒:在营养过剩的发达国家以及吃得饱的发展中国家,其实存在着一种更加广泛的饥饿,就是由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导致人体内这些成分的缺乏,这种饥饿因为看不见而被称为“隐性饥饿”。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陈能场说,数十年来我国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断攀升,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近一倍。加上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带的酸雨,其后果是土壤快速酸化。
土壤酸化不仅导致外来重金属不容易被老化,还会提高重金属高背景地区土壤中所含重金属有效性,从而导致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
微量元素和微生物是人体代谢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正是人体肠道菌群代谢所必需的介质。
3、增加土壤重金属和有毒元素
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Zn、Cu、Co和Cr。
研究表明,无论是酸性土壤、微酸性土壤还是石灰性土壤,长期施用化肥还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如长期使用硝酸铵、磷酸铵、复合肥,可使土壤中As的含量达50~60 mg/kg。
4、加剧土壤酸化
长期施用化肥加速土壤酸化。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消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有关。首先是铵转变成亚硝酸盐,然后亚硝酸盐再转变成硝酸盐,形成H+,导致土壤酸化。
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H+增多,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与生理性肥料长期施用有关。同时,长期施用KCl,因作物选择吸收所造成的生理酸性的影响,能使缓冲性小的中性土壤逐渐变酸。
5、导致土壤养分失调
从土壤养分平衡和持续利用等方面着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化肥的高浓度化既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即大量高浓度肥料的使用,增加了作物产量,同时也加大了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耗竭。
6、破坏土壤结构
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铵离子进入土壤后在其硝化作用的过程中释放出氢离子,使土壤逐渐酸化。铵离子能够置换出土壤胶体微粒上起联结作用的钙离子,造成土壤颗粒分散,从而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
针对上述现象,有学者认为化肥对耕地肥力有短期提高的功效,但长期不合理使用,则对土地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农民感受颇深的“增加化肥用量不增加产量”甚至“化肥用得越多,产量越低”、农产品重金属严重超标、品质恶化、卖难、效益低等等“乱象”已成了普遍现象,土壤危机、农业危机已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以减少化肥投入、增加有机肥投入为目标,支持重点县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区域重点向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倾斜,试点作物向其他节肥潜力大的园艺作物和大田作物拓展。
集成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使用、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模式,配套完善设施设备,促进果菜茶提质增效和资源循环利用。
工作推进要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相结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技术补贴、物化补贴等方式,支持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造施用有机肥,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组织,加快有机肥应用,促进种养结合。
有机肥替代化肥会成为未来趋势吗?看了我们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有机肥代替化肥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